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活动简讯
清明感悟
来源: | 作者:曹俊平 | 发布时间: 2019-12-03 | 4776 次浏览 | 分享到:

谈到“清明”作为学生年代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假期,顶多也就从书中或网上查阅到的关于“清明”的来历或典故,而较少引发到寻根问祖的思考甚至于感受到缅怀先祖祭奠英烈的情怀。对于“清明祭祖”来说,我就是从儿时的懵懂到如今的若有所悟的典型。

父亲是一个家族情怀颇深的“老封建”因儿时上过一段时间私塾,礼俗禁忌常挂嘴边,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一碰到“家庭”,热络得比碰到亲人还亲也许是因为年龄的悬殊(因为我在家中最小,父亲45岁才生的我)总觉得他为人太过忠厚老实,近乎于“迂腐”不屑于他的以诚待人,甚至于因为跟他一起碰到“家庭”时家长里短说个不休而心生不满。每每清明祭祀时,我对他那份虔诚慎重深不以为然,有时也跟着到黄梅等较远处祭祖,还抱怨路途遥远,第二年都不愿再往。凡此种种,皆因自己年纪尚轻,不谙世事罢了。

后因读书,离乡背井,家中祭祖也由父辈独自完成,很少参与其中,更缺少对祭祖这一神圣礼制的理解。求学他乡,总觉缺少思想的归属,外面的世界总觉与己无关,虽与书香为伴,灵魂深处总觉莫名地空虚。甚至于有一段时间沉迷网络,不思进取。而这一切,均在于缺少对生命的敬畏,缺少精神的寄托,没有坚定的信仰而导致的思想自由散漫。这倒不是夸大清明祭祖的力量,因为只有在祭祖活动中,寻根问祖,找到生命的源头,才能更好地参悟生命的真谛。

参加工作以后,又回到久违的故乡,但物是人非,父母均已身故经历过生离死别,饱尝了亲人离去的悲伤,也多了一份对生命的理解,清明、月半、辞旧岁等活动一样不落地参与其中,因为在我的心灵深处,烙上了对父母的缅怀,多了更深切的亲情。直到这时才慢慢对祭祀传统有所正视,有更深刻的理解。正如俗话所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只有亲自参与,才有立体的思维,深刻的理解只有身临其境,才有丰富的感情,深切的体会。

以小见大,在沛昌公支下联合祭祖活动的感召下,在重的祭祖活动中又多了一份联谊的快慰。(沛昌公支下的各个村落轮流做东,每个村庄由一两个宗亲牵头,按丁或按人口筹集活动经费,由值祭的一方准备福事、鲜花、水果等祭品,完成祭祀后再集中到值祭的村庄集体聚餐,沟通情感)从一个小家庭融入到一个大家庭当中,感觉自己并不孤独,“天下同姓是一家”在清明的节日氛围下显得尤为深刻。家祭祭近祖,合祭祭远宗。不管近祖远宗,都是一脉相承,血脉相连,不可分割,联合祭祖更能让人感受到“乔木发千枝”“长江分万脉”的气势和活力。

每经历一次清明祭祖扫墓,就是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找到一精神的归属。看着日渐老去的父辈再想想膝下欢蹦乱跳的晚辈,恍然明白自己还担负着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责任与使命。人生百年,不过一瞬,只有血脉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才能续写历史,成为永恒。

 

(作者系龙山学校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捐资兴族
明星企业